1937年,日軍踐踏中國領土的同時,妄圖推行殖民文化統治。面對日軍的暴行,香港《大公報》揭露了日軍蓄意對高校等文化機構進行肆意轟炸的真相。
戰況危急,形勢逼迫,搬遷勢在必行。
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率先聯合內遷,其他高校也不得不分批撤離,盡管路徑不同,卻都向著西南、西北腹地跋涉,為守護教育火種,尋一方安身之地。
![]()
△紀錄片《西遷壯歌》
1937年,由9名日本人組成的小分隊潛入杭州,企圖掠奪被稱為“東方文化金字塔”的140箱文瀾閣《四庫全書》和88箱善本。
作為中國古代規模最為宏大的叢書之一,《四庫全書》共計36000余冊,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豐碑。全書謄抄七套,分別珍藏于南北七閣。歷經戰火洗禮,文瀾閣《四庫全書》成為南方唯一的孤本。
![]()
![]()
△紀錄片《西遷壯歌》
當時浙江省立圖書館館長陳訓慈面對戰火連天的時局,果斷決定提前把《四庫全書》轉運,離開杭州。
但他面臨兩大頭痛的事情,一個是經費,當時教育廳沒有給他撥經費,一個就是交通工具,要拿什么來搬。
![]()
△紀錄片《西遷壯歌》
陳訓慈館長就去找他的老師,竺可楨校長。
竺可楨得知此事心急如焚,面對緊急情況,他很快作出了回應。
![]()
△紀錄片《西遷壯歌》
1938年初,竺可楨緊急電告國民政府教育部,強調“文瀾閣《四庫全書》碩果僅存”。國民政府教育部隨即致電浙江,提出“茲為保全國家文獻起見,望貴省府設法運黔”。
![]()
電報中說的 “黔”,就是西南腹地的貴州省。作為抗戰期間的戰略大后方,貴州無疑是烽火西遷的重要目的地之一。
軍事科學院原世界軍事研究部副部長羅援認為:“從戰略上來看,由于貴州它有一個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,當時還沒有受到戰火的殃及,相對安全?!?/strong>
![]()
△紀錄片《西遷壯歌》
硝煙彌漫中,文瀾閣《四庫全書》即將開啟西遷大幕,前路未卜。這部中國文化的瑰寶,如何才能躲過連天戰火和劫掠之手?
當《四庫全書》運至浙江江山時,運輸車中有一輛在離峽口不遠處傾覆,十一箱翻落池中。書箱沉重,很快沉至河底......轉運途中遭遇的這場落水危機,如何化險為夷?
![]()
△紀錄片《西遷壯歌》
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背景下,中華民族曾開啟文化與高校的悲壯西遷。
這是一場“文軍長征”。紀錄片《西遷壯歌》將于11月24日22:04在CCTV-9重磅開播,該片聚焦抗戰時期浙江大學等高校、文瀾閣《四庫全書》與故宮文物等西遷貴州的壯闊歷程。面對日軍侵略,以竺可楨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秉持堅定信念,扛起文化抗戰的重任。
這場文化西遷不僅在戰火中守護了中國文化血脈的延續,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前行。
![]()
△紀錄片《西遷壯歌》
鎖定CCTV-9
11月24日-28日
每晚22:04
紀錄片《西遷壯歌》
敬請收看
![]()